关于豌豆荚(wandoujia) ifanr: 豌豆荚这样的名字非常有亲和力,有什么特殊的来历吗? 豌豆荚这个名字是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产生的。当时,Junyu 已经想好了大致整个产品的风格,所以给大家展示了清新、亲和、灵动风格的图,给大家一个感觉,大家就按照这样的方向考虑要起一个普通用户好记好念的名字。当时,也有一些其他的选项,比如 Laputa,其实这也是当时颇受大家喜欢的一个选项,不过最后还是放弃了,主要是考虑到Laputa 是一个英文词,对很多普通用户还是很陌生。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包括营销每个基因、汗毛孔中都渗透着让用户很简单的信念。 ifanr: 这个项目是如何诞生的,给我们讲讲它诞生前后的故事吧。 非智能机时代手机不够强大,手机助手这样的 PC 套件使用率不高,到了智能机时代,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通话工具的范畴,用户对手机数据比如联系人、音乐、视频、应用等的管理和内容的获取需求体现了出来。我们致力于给手机带来更好的体验,也就从最看好的 Android 出发,几个人就一起尝试开发这样一款软件。 团队的成员背景各不相同,有来自互联网外企,有来自本土互联网企业,有来自创业公司的,也有来自高校刚毕业的,这真是个奇怪的组合,但很好地互补了彼此,关于用什么语言实现这款软件就花了很多时间的讨论,有些特性被不断推翻和重新开发,前期软件开发得很慢,问题很多,还好经过不断地磨合,发布第一个版本到现在一直保持着快速的反应,很开心团队的磨合成功和战斗力的提升。第一个版本发布那天,大家一直守在电脑前,看着下载量和用户数慢慢地增长真的特别特别兴奋。 ifanr: 据说豌豆荚是创新工场的最早的一个产品,你如何看待创新工场与产品的关系,他们在豌豆荚的面世过程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只能说我们是最早被大家发现的,开复已经在不同的场合提到创新工场已经投资了几个项目。豌豆荚是创新工场内部孵化的项目,开复、汪华以及工场的平台部门给了我们作为一个早期团队几乎不可能得到的帮助,比如方向的讨论、非常有商务、市场经验的资深人员的帮助,更加重要的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这些方面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巨大。 ifanr: Palm Pre 项目的其中一个吉祥物是鸵鸟蛋,而 Nokia 5800 项目组的吉祥物是骰子,你们是否有这样类图腾的东西?豌豆荚有信奉的格言吗?* 如果要有的话应该就是豌豆吧;),工场中午是管午餐的,有的时候如果碰上跟豌豆相关的菜品,工程师们总是要先拜一拜再吃。 豌豆荚团队一直很关注以下这几件事情:让豌豆荚用起来很简单;不怕困难用不同的方式挑战、解决难题;正派做事;执行力。 ifanr: 豌豆荚的商业模式是如何考虑的?能否给我们描述一下它的未来? 我们目前还是把最多的精力放在做好产品上。让尽量多的用户来使用豌豆荚,通过豌豆荚来下载应用、音乐和视频到手机上。应用的分发现在来说我们还是希望能够优先。 关于竞争者 ifanr: Google在IO大会上也预览了android同步的软件,而 91 及 Dvdjon 开发的 doubletwist这类全平台的同步软件也是一个强大的存在?豌豆荚有什么对抗方案吗? Google I/O上给大家介绍的是直接在浏览器中安装应用,然后再通过网络推送到用户的手机,和我们实现的方式还是不大一样。归根结底,豌豆荚目前尤其是针对中国用户希望解决的问题还是移动网络太贵太慢的问题,所以我并不觉得Google的新解决方案会很大程度上威胁豌豆荚的存在。有个相似的例子,虽然 Android一开始就内置了联系人同步功能,但是还是有许多用户希望用桌面端软件来管理。这两种方式并不冲突。 doubleTwist 和豌豆荚的很大区别是,豌豆荚提供的是更全面的解决方案,而 doubleTwist更专注在媒体娱乐方面。我们实现的技术架构也不大一样,例如 doubleTwist的应用下载功能就只能在电脑上看,手机要下还必须扫条码,然后再在手机上安装。相对来说豌豆荚的体验就要流畅很多。 当然我们也相信,如果有一天 3G 网络或者 Wi-Fi热点的覆盖率能让手机上网像现在的固网一样地便利,对豌豆荚这种桌面端软件的需求会小很多。豌豆荚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往这方面扩展,适应变化。 ifanr: 现在很多用户逐渐想抛开数据线、抛开各种同步程序,一身轻松的进行数据同步,豌豆如何把用户重新拉回电脑桌前? 随着手机在性能上已经向着PC靠近,用户希望能在手机上做更多PC 能做的事情,比如说观看短视频,甚至连续剧。然而,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带宽和资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这种需求。以联通的96元的3G套餐为例吧,包月也就300M的流量。这个流量如果用来看视频或者下载音乐的话,还远远不够。因此,用户需要利用相对便宜和便利的固网带宽来向手机传送更多的媒体资源(比如说视频和音乐)。豌豆荚就可以用来为用户节约移动流量资费和提供便利的媒体下载/同步功能。 另外,您谈到的这个数据线的障碍我们也观察到了,也会考虑如何让用户更加方便的数据同步。 最后,现在的用户很多都有多个移动终端设备,同步这些移动设备之间的数据,也是一个很实际的需求。而豌豆荚就可以让用户通过简单的操作完成这些任务。 ifanr: 你们对目标人群的定义是如何的? 现阶段我们的目标群体可以分为两部分: 1.智能手机玩家:希望通过客户端软件来更好的挖掘和扩展智能手机的功能,有效的处理个人数据(例如联系人和短信等)、安装应用和消费多媒体内容(如音乐和短信等)的用户。 2.移动多媒体内容消费者:希望便捷地下载和在移动终端上消费多媒体内容的用户。 这两部分用户群体的差异在于,前者更多的将豌豆荚作为手机的延伸,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更便捷有效的使用智能手机,而后者则将豌豆荚作为媒体消费的渠道,在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带宽和资费限制下,更方便的获取影音资源。 我们对用户群体的认识在不断的演进,并且越来越贴近细节。通过QQ群、微博等渠道,我们获得了很多第一手的用户反馈,不断根据这些反馈来改进产品。 关于开发及主要团队 ifanr: 豌豆荚有一个很有趣的团队吧?给我们介绍一下你们的首领和战将们吧。 介绍几位我们的团队成员吧: Junyu: 现在做的事情有点儿像产品经理 Cuijin: 外联部部长,目前唯一一位女生 Jack: 每天中午会逮着大家查进度,有时候还要负责去超市批发咖啡。 Huande: 豌豆荚新版的发布按钮都由他按下,也是我们用户 QQ 群的群主 Jichang: 因为拉了很多人入伙,领导送了一块 iPad 给他 Xingrun: 非常细心的工程师,目前负责软件的前端界面 Mali: 豌豆荚的用户体验就是由他把关的 Qiao: 我们最年轻的成员,用户在连接上遇到的疑难杂症都由他解决 Jingfeng: 也在负责我们的前端界面工作 当然在不同时期我们还有聪明的实习生在默默地帮助豌豆荚的成长。 ifanr: 能否说说开发过程的三个趣事? 1,“史上最挤的Cube”:我们豌豆荚team的开发人员,PM和美工都挤在一个Cube里面的里面。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本来应该坐4个人的cube 里面已经挤了12个人。当照片被传到微博上,被称为“有史以来最拥挤的cube”。 2,有一天有个工程师加班太晚了,索性就在桌子底下睡下了。第二天有位同事来的比较早,结果发现脚底下有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个人,囧。。。 3,在产品开发的初期阶段,经常会有工程师把不能编译通过的代码上传到svn服务器上。后来team定了一个规矩,谁要是上传了编译有问题的代码,就请整个 team第二天的早餐。在几个人请了早餐之后,这个问题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 ifanr: 你们以 android 为平台切入,为什么?是否有其他平台的开发计划?对 android 开发平台的商业前景,你们是如何看待的? 其实,豌豆荚的影音功能是支持所有使用SD卡的移动设备,如果您有其他平台的智能或非智能手机,MP3、MP4播放器,PSP等等,都可以接入豌豆荚来下载影音资源。 谈到为什么我们选择Android平台来切入,主要是因为: 1. Android作为开放的平台,很多手机厂商都参与其中,我们很相信Android在中国的发展潜力,这是我们创业的基础; 2. 相对其他一些智能系统,Android的开发灵活度更好一些,比较容易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体验; 3. 尽管Android的初衷是以云服务为中心,但是由于国内目前的移动互联网带宽和资费限制,很多用户还需要借助PC和传统互联网来有效的使用Android 手机,这部分用户的需求需要被照顾到。 我们希望集中力量,专心做好产品,以质而不是量来赢得用户。 对于Android开发平台的商业前景,我们保持乐观。我们都看到Android 的用户量在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在进入,而相关应用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在这个迅速形成的庞大市场中,总会有新的商业机会被挖掘出来,如同互联网早期的情景。但是我们也需要保持清醒,淘金的人并不都能淘到金子,Android并不能保证每个进入者都能获得合理的回报。无论如何,Android 给了我们一个相对公平的、低门槛的机会,让大家能够有机会为自己的商业梦想而拼搏,这本身就很有价值。 关于开发理念和用户体验 ifanr: 我们注意到,它的界面非常简洁,对于软件的界面的设计理念,你们是如何考虑的。 我们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作为设计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如何产生新的设计(所谓的“加”),而在于如何让设计保持简洁和适度(所谓的“减”)。在开始设计时,我们总是要想自己是不是想复杂了(这也是我们团队总在讨论的话题),能够用更简洁、优美的方案来代替繁琐、做作的设计(话说在写这些文字时,我又反省到有个地方设计复杂了…)。用户需要的是能够实在的帮助他们的软件界面,而不是花哨、炫耀、时不时想让用户注意到的界面。 根据我们收到的反馈,大多数用户比较认可这样风格的界面,当然也有用户对这种简洁表示不满,我们也会继续进行改进。无论如何,我们相信目前的设计方向能够在长期的使用中为用户所接受。 同时我们也会考虑到设计和工程的平衡。开发工程师的每一份努力,我们都希望最大化的用到刀刃上,因此我们也不得不暂时在一些地方做了牺牲,我们会在全盘考虑优先级的情况下,逐步的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相信好的产品、好的用户体验是靠打磨的,我们每天都在认错,欢迎大家多给我们提出建议。我们每次的版本更新说明中,都会特别感谢一些对该版本的改进有贡献的用户。 ifanr: 你们最关注的三个功能是什么? 1. 应用下载和安装 我们发现大量用户在通过PC安装Android应用,我们希望能够在这方面更好的帮助用户。未来我们将继续在这一部分为用户提供更贴心的功能。 2. 联系人和短信 联系人和短信是很难分开的功能,至少我们自己的同事们现在管理联系人和发短信都离不开豌豆荚了。我们希望能够在这里帮助用户提升使用智能手机的效率。 3. 视频下载和转换 我们相信视频会是未来主流的移动媒体消费内容,目前人们获取移动视频内容的渠道仍然很匮乏。通过豌豆荚一键帮助用户完成快速下载流行的网络视频,并自动转码并传输到手机的功能,这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多的方便,相信对促进用户对视频内容的消费,包括在手机上、MP4上甚至PSP上。 ifanr: 相信你们一定有独到的经验,给我们的读者(有很多还是移动社区的开发者)三个关于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的建议吧。 不敢说独到吧,分享一下我们的几点经验: 1,从目标用户的需求出发。产品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用户,要研究目标用户的需求和习惯,不要自己想出需求然后把自己当做用户来做产品; 2,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同等重要。关于产品设计,大部分创业团队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功能上面,而忽略了用户体验。事实上用户体验和产品功能一样重要,Apple就是最好的例子; 3,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关于产品开发,要多学习研究国外国内的一些好的开源软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不要什么都自己写。 ifanr: 你们特意提到了html 5的采用,这意味着将来应该会有跨平台的功能?还有其他的考虑? 便于以后能跨平台是其中一个考虑点,更多是想依赖浏览器的渲染让界面处理变得简单,利用html5让我们能实现更优雅的富应用界面,这两方面尤其适合我们处理数据和获取网络资源的需要。 ifanr: 很多同步套件都用了托管代码,你们是否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案,可否谈谈软件效率与开发成本上的取舍? 我们在托管和native之间也考虑了很久,直到现在也还在思索。.Net托管给我们带了而来强大的库,提高了我们的开发效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软件的运行的成本和操作系统向前兼容性问题。不过最后我们还是选择了托管,因为作为一个创业团队,效率和成本永远是第一的。 与用户的关系 ifanr: 我们从 Flipboard 的成功看到,用户的口碑对于软件的成功至关重要,你们如何与用户进行沟通? 带着为用户解决问题的态度与用户沟通,现在团队的每个人都是用户的客服,利用QQ群让用户可以马上反馈问题,我们也能及时处理并协助用户解决掉。还有通过论坛、微博、问卷等各种渠道收集用户的反馈,并主动联系用户把问题解决。 ifanr: 能否透露目前有多少用户,他们对豌豆荚的反响出乎你们意料吗? 我们刚刚发布,坦白讲现在用户量并不大,这个阶段我们非常关注用户反馈、数据以及口碑的积累,在这几方面,我们感觉还是达到目标了。 ifanr: 反馈最为集中的三个功能或建议都是什么? 最为集中的建议是进一步优化性能,功能建议集中在支持无线连接手机,文件管理和图片管理功能。 最后,豌豆荚团队给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影子,确实是很棒的团队,希望他们能创造出更多的惊喜!也感谢黄超女士的热心协助~ |
特别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文摘,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收到后将立即删除! 特别注意:本站属于IT网络文摘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照片,插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