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IT行业资讯 > 业界新闻 >

Web2.0时代的网络分享精神

时间:2010-08-27 15:56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 点击:

有人无偿开放教育资源,有人义务担当翻译,而更多的人自发转帖……人人都在为“传递知识”的浪潮推波助澜——

分享,Web2.0时代的网络精神

本报记者 唐闻佳

“这个世界真的只有我们么?只有我们孤独地存在于这个充满能量和物质、化学元素、物理规律的浩渺宇宙之中?如果真是这样,那太浪费空间了……”8月16日,吉尔·塔尔讲述SETI(寻找外太空星球智慧生命计划)的视频完成中译,在它之前的半个月里,已经有102场TED演讲视频被翻译成中文并挂到网上。

一群中文译者和全球上千名翻译义工一起,实施着庞大的TED翻译计划。而通过翻译让更多人共享的前提,是TED管理方——幼苗基金会的“开放”决定:把每年举行4天的TED峰会上的名流演讲制作成视频,挂在网上。去现场参加TED峰会的入场券是每人6000美元,而现在只需一根网线,谁都能分享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提供了义务劳动,而一个个自发的转帖者则为“传递知识”的浪潮推波助澜。

这就是Web2.0时代知识大爆炸的典型模式:有人愿意开源,有人自愿分享。

“独占知识”是个惨痛教训

每天通过Google reader阅读两三百条订阅的新闻,然后挑选五六条有意思的内容链接,挂在博客上和朋友分享,这是“Web2.0人”的一种习惯。

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它利用技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分类并让大家便捷地搜索,典型代表如谷歌;那么,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网,典型产品如博客,谁都可以提供新的信息和知识,并且跟其他用户链接——“全民织网”,大家分享。

2007年,张文涵(网名“黑暗桃乐丝”)在豆瓣网上建立“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小组”,搜集并发布麻省理工学院、牛津大学、耶鲁大学、东京大学等几十所名校的开放课程的网址。它的组员目前已经超过5000人。

张文涵注意到,开放教育资源和知识分享已是世界诸多名校的共识。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说过这样一段话:“电脑产业从封闭性软件系统中学到了惨痛的教训,这种以独占知识的架构所设计出来的系统,并不能融入他们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中;开放性软件的有机世界和开放性系统才是未来真正的趋势。高等教育也必须吸取这个教训。”

“开源,能给学校带来更大的知名度和更强的竞争力,”这是大学开放教育资源的动力。一位美国高校代表告诉记者,哈佛、耶鲁等名校之所以设立“校友会”而不是“毕业生会”,和开放式教育的趋势不无关联。“乖乖在大学课堂里坐4年的教育模式已经松动,美国本科生学成毕业的时间长度早已从4年延长到6年,越来越多的人推迟毕业,一些人则中途辍学。为什么?因为知识正在迅速更新、海量增加,一个人要成才,不可能在一所大学坐4年就行了……既然如此,大学不如开放教育资源以赢得更多‘校友’和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赢得更多的潜在捐款者。”

“我也曾求知识而不得”

不过,对于资源开放和知识分享存在争论。

目前美国正考虑推广国家卫生研究院的“论文免费访问计划”。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翰·休顿领衔的一项经济学分析指出,纳税人资助了科学研究包括论文写作,现在让公众免费查阅,估计30年内能给美国经济带来超过10亿美元的益处。不过,科学期刊的出版商认为此举将毁灭他们的生意。

“商业利益总在阻碍知识的传播!”Web2.0时代的年轻人希望借助互联网,打破这个篱笆。

2008年,缪夏添(网名“Dr.Moth”)在网上发起基础生物学稀缺文献资源开放共享计划,用相册形式公布昆虫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种演化等方面的资料,不少是已绝版的图书——“有些是我自己在大学图书馆扫描的,有些是拜托其他学校的朋友寻得。我还写信给这个研究领域的专家,恳请他们提供。”

这个“80后”怎会如此执着?原来,在小县城长大的他,小时候每天和蝴蝶等各种小虫做伴,非常渴望看专业图册但苦求不得。“现在我有了一些能力,希望能找出绝版或稀有的资料,用新技术手段复制保存,再让需要的人方便地利用它们。”目前,他在豆瓣网上建立的小组,已经吸引3000多人加入。

蟑螂比薯片更像食物?

像缪夏添这样愿意用义务劳动来推动分享的网友不少。他们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自己就是Web2.0的受益者,比如分子医药专业的研究生刘凯义务翻译着耶鲁公开课程《有关食物的心理学、生物学与政治学》,说起它的第一课他就很激动——

“蟑螂比薯片更像食物?”讲这门课的耶鲁大学健康心理学教授凯利开场便问:“具备什么特点的东西才能成为食物?”学生们纷纷接茬,而教授一一引申——

“纯天然!”“可是薯片有一大堆配料,蟑螂纯天然!”

“有营养!”“薯片含脂肪淀粉,蟑螂是优质蛋白!”

“吃了不会危害健康!”“吃蟑螂除了恶心,倒是不会导致肥胖什么的,薯片就不好说了。”

依据同学们给的定义,教授最后顺势引出的结论是:蟑螂比薯片更像食物。

“所以,到底是谁教给了我们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是父母、文化,还是食品商?是生理原因还是心理原因?”凯利接着抛出的问题着实震动了耶鲁课堂上的学生,也颠覆了电脑屏幕前刘凯对自己专业的认识。



特别申明: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文摘,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我们收到后将立即删除!
特别注意:本站属于IT网络文摘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照片,插画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03-2005 中华龙腾网(www.f361.com)
地址:中国.成都 邮编:610039 电话:13880439919(值班)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245104558 395441976(已满) MSN:fly361@hotmail.com mailto:webmaster@f361.net
本站CNNIC信息 新网互联授权证明 信息业务经营许可证备案编号:蜀ICP备05005991号